朱新望
四十多年前,我正年青,正是“读万卷书,走万里路”的好年纪。
那天推开办公室门,听到小高在讲什么“蓬皮杜”、“蓬皮杜”,屋子里的人或坐或站,笑嘻嘻地瞧着他,没人说话。我没吭气,关上门,也支棱起耳朵。
原来小高昨天晚上读了一本书《蓬皮杜传》,他讲的都是书里的趣闻逸事。这本书读得昏天黑地,以至于他老婆下床揪他耳朵才不得不关上灯睡觉。
我心里痒,也想看看这本书。当时,蓬皮杜刚当选法国总统。作者不惮辛苦搞来资料,罗列出传主的生活、成长经历丰富、细致、可信,让人读过能够认识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法国新总统。
那时书店里除了毛主席和马恩列斯这些伟人的著作,没有其他书。象《蓬皮杜传》这样西方记者写的、西方政治人物传记更是。然而,越是“禁书”,人们越是好奇。有阅读能力的“革命群众”天不怕地不怕,“禁书”在红旗如海的社会表面下面暗暗转手。
高老兄讲累了,拉我陪他去一趟“1号”。在厕所里,我提出了向他借书的要求。小高为难地说,书是他借人家的,限10天还,刚看了一半。而且他老婆和办公室老潘也要看,再给我,怕10天还不了人家。
他到底不好意思,笑嘻嘻地说:“1天,给你看1天行吧?”说看在我陪他来茅房的份上,他会动员他老婆和老潘拼命看,争取给我留出一天时间。
我无奈,1天就1天吧。我看书快,不行就请一天“病假”,24小时鏖战,应该能拿下这个蓬皮杜。
高兄不食言,白天,他把书带进办公室,趁工作间隙看。下班给他老婆看,他刷锅洗碗带孩子。好在领导曾要求大家闲暇时不妨看看书报。在高某人“革命行动”的影响下,老潘也如高兄那样看。
不幸的是,老潘惊动了他老婆这个“臭老九”(知识分子),也非要看,这样反而变慢了。
我心里着急,却也不好说什么,只能怪期限太短。大家不能埋怨借给小高书的那位仁兄,他恐怕也是担着天大风险的。我一说话,老潘就骂老婆,大家就取笑他。
不过,我很快发现,我只要错开时间就可以和老潘同时看书。比如,老潘办公时我就停止办公,把书拿过来。老潘要看书了,我赶快开始忙公事。老潘要上厕所,我就拿起书看。他浑身轻松了,我再往厕所跑。这样,我就不再排在这个小小阅读队伍的末尾,——我和老潘同时读一本书。书的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。
“患难见真情”,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是好革命同志,非常理解嗜读如命的我们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看完书的难度,一开始尽量不打扰我们,后来看我们实在紧张,就默默把能够替我们做的工作都承揽过去,为我们几个书虫子创造时间和方便。这让我们非常感激,我和老潘表示,读完后,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把书详细讲给大家听。
10天,整整10天,我们读书,工作,“革命生产两不误”,天昏地暗,日月无光,除了读书工作,已经物我两忘。
蓬皮杜渐渐在我面前完整、鲜活起来,站立起来。报纸上介绍的那个蓬皮杜是寥寥几行政治术语堆砌的,模糊,虚幻,遥远,看不清他的真面目。这本30多万字的书把我们带到了法兰西,看到了这位敢于同美国叫板、同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的政治家童年少年时家庭的贫寒;带到了巴黎一所名声不怎么显赫的大学,看到了这位竹竿一般细细瘦瘦、身材高挑的青年,化装成一个女郎,去见心仪的大富豪家的千金,最终把那位千万人倾慕的名门小姐变成自己的夫人;带到了法国最大的银行托拉斯,看到了这位学业成绩不大好、工作态度似乎也不敬业的年轻职员,创造了一天的工作只用半天做完,工作效率让总经理不得不叹服的神话……
蓬皮杜顽皮,不爱学习,同时勇敢、聪明。他让人头痛,也让人喜爱。让我们感到新鲜、真切。这同当时中国写领袖的文章不一样,作者把领袖、英雄写得高大完美,光芒四射,没有缺点和不足,书让人觉得不大真实。谁都渴望了解世界,希望这些人、事不被别人矫饰遮掩,好让自己判断好坏。这本书给了我们大量蓬皮杜的信息,也让我们知道了西方人怎样写自己的总统,他们怎样看这位在法国和世界都有一定影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。
10天中,蓬皮杜在五位中国普通人中转来转去。10天期满,小高老兄完璧归赵。他从我手中拿书时拍了拍说,咱们比法国总统办公效率高。大家“轰”地笑起来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我们就这样抢读了一本“禁书”。虽然仓促,但印象深刻。这可能得益于当时年轻,记忆力好,也得益于当时人们期盼打破思想禁锢,开阔眼界,珍惜得来不易的机会。
(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著名作家)